第250章 教坏百姓李伯雅(1/ 2)
龙泉山最宽阔的地方,东西四十余里,窄的地方也有二十里,南北更是达到四百里,包裹住成都平原的东侧。
西边的青城山要高峻得多,纵深也大得多,但汉末便于开发的平缓坡地,纵深也就跟龙泉山差不多。
李素在短短数日之内,从南安到成都,从都安到绵竹,几乎把成都平原周边一圈的名山都游山玩水遍了,也深入民间切身感受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勃勃生机。
被砍秃了的龙泉山,至少被额外改种和嫁接上了一千万汉亩的桑树(折现代三百多万亩),青城山那边规模也差不多,连原本闲着没事做的小孩子都开始学习采树叶养蚕了。
好多大户人家都学会了在桑林里养鸡驱除病虫害,还拿卖丝后剩下的蚕蛹补充饲料,一时成都周边民间养鸡业至少比往年繁盛了数倍。还是李素关照诸葛瑾,要注意向百姓宣传蚕茧可以直接火烤者干吃,才减少了一些浪费。
当然要彻底把蚕蛹都拿来给人食用也是不可能的。首先是鸡必须得养,否则桑树的病虫害搞不定,其次蚕蛹烤干了保质期也不久,人吃不完只能尝个鲜,放久了不新鲜的那部分还是得喂鸡,否则会吃坏肚子。
李素亲自走访田间地头,询问产量,从一棵树一年可以养三季蚕、每季产量是六张箩这些基本数据开始统计起,再统计密度、平均树龄,层层详细统计。
最后总算是算出,这些桑林全部成熟后,产量足以喂饱计划中的十万台织锦机,甚至还有两到三成的富余。
十万台织锦机的计划年产量,是五尺宽锦五十万匹。也就是说这些桑蚕全部利用好的话,能有六十到七十万匹的产量。
之所以种桑的百姓会超前建设、对桑树“投资过热”,还是因为水力缫丝机普及后,这两年市面上收蚕的价格一下子涨了,有多少收多少。而且百姓们种树有三到五年的成熟滞后期,谁也没有“大数据”能算清楚几年后是否过剩。
而李素毕竟前世也看多了农业台的节目,知道无数菜农们因为“今年看到南瓜很贵明年就种南瓜,明年看到冬瓜很贵后年就种冬瓜”导致的赔本事件,所以对这种大拆大建的农业过热投资很警惕。
走访完一圈,他就忍不住问诸葛瑾:“既然是官府号召的,我们也要做好规划。你看,按照这个趋势,其实两年之后,基本上这些额外的蚕桑供都江堰的水力缫丝工坊就饱和了。
三年后,官府工坊就收不完这些货了。到时候百姓要么自己回到手工缫丝的状态低效劳作,要么就要稍微压价贱卖蚕茧。我们要让百姓信任,就该提前告诉他们风险。
否则茧贱伤农,百姓还以为我们是跟那些奸商一样囤积居奇,故意摆出要大包大揽收购的样子,引诱大伙儿种了之后又不要,来压价。有损大王的威信的。”
其实李素这种给百姓指条额外种田的路子,已经是非常仁政了。但毕竟刘备现在还没称帝,需要邀买人心。他李素和作为外戚的甄家等富商赚太多了,也要展示一下仁义,所以还是保持蚕、丝、锦各阶段市场价格稳定比较好,也有利于将来动员百姓。
诸葛瑾按照李素的模型推演了一下,发现确实到195年就会出现收购饱和,196年就会结构性滞销。
诸葛瑾不由叹服:“您真是神了,这都能算那么远,我们劝农施政从来没想过还要算这个,总觉得百姓自己会调整。”
李素:“是该让百姓调整,但那种调整都伴随着浪费,百姓多半无知,我们能提醒也要提醒。不过这次事儿不大,正好我们在南安那边明年要动用闲置的士卒凿山劈渠,修完后可以多增设很多水车作坊。足够消化多出来的产能了。
到时候蚕茧还不够用呢,不过你再搞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算清楚,峨眉山那边的种植面积,一定不能超过青城山这边的,那样的话刚好够用。”
诸葛瑾得意一笑:“我会尽力提醒陈府君的,不过具体我就管不着了。”
南安县是犍为郡的,是太守陈实的地盘。
视察完周边诸县,李素意识到他的种田计划中,养蚕和缫丝环节都已经准备非常充足,最后就等民间的织锦机投资加速了,最好三年内把剩下八万多台弩梭织机都投资造了,甚至更多一点。
毕竟未来南安县这边也有水力工坊基地,原材料产出更多了,终端也要动员起来,到时候要让犍为郡的农妇们也都养成加班赚钱的好习惯——这没什么不好,虽然加班辛苦了,但工钱是计件制的,是卖锦百姓自己赚的,又不是李素赚的。
官府和官商,无非是赚点卖半成品丝的差价,以及收点专利费和税罢了,大头还是百姓的辛苦钱。
李素结束完视察之后,跟诸葛瑾分析道:“说到底,还是民间的商业氛围不够浓厚,没有达到普通百姓也人人愿意加入到日常贸易中来的程度。要是大家都知道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做附加值最多的活儿。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