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煤铁复合体 上(1/ 2)
1266年,6月8日,金口市,五龙河大铁厂。
在给崂山学宫的学生们讲了一阵子课之后,季国风又来到了隔壁的五龙河大铁厂,关心起了那里的生产情况。这正巧遇上了来监察的孙长天,于是便同行逛了起来。
孙长天作为孔嘉谊的亲密战友,自上次分家,哦不对是建制之后,从财政部转到了东海商社工作,也就是代表全体大会掌握社属企业的那个机构,平时屁事不干,就在各企业之间游走着挑刺。五龙河大铁厂作为社属企业中的龙头,自然也逃不开。
五龙河上的大型水力轮组已经增加到了五组,在夏季丰沛的水力推动下,总功率超过了200kw。在如此庞大的功率带动下,这片工业区的钢铁月产量已经超过了一千吨,可以说是在源源不断地向外喷吐着钢铁,为其他地区的工业打下了根基。当然,在大功率蒸汽机已经出现的现在,再花费高昂的成本建设水力轮组已经不太划算了,下一步厂区在水力应用上会更倾向于小功率易部署的水车,只用于灵活小规模的应用场景,比如小型零部件的加工。
为了供应这个巨兽的胃囊,每天都会有十艘以上的运输船到岸,将铁矿石、生铁、煤炭以及其他原料运输到这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莱芜,剩下的则是其余地区各个小矿的出产,还有些来自于高丽、日本的进口货。
这么庞杂的原料来源其实并不是好事,会影响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不过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而且好在这几年工业部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大铁厂在仓库区设立了一个检验中心,到货后会首先把这些原料验明成分、品相然后分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相应的,在产品末端,还有另一个检验中心,验明产品成分、性能,分类成不同的牌号,以供不同的客户按需购买——这种检验分类的办法,是不亚于技术革新本身的重大改进,使得钢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此时,正有一艘来自于连云郡的低干舷大货船驶入了河港内,码头上的水力起重机呼啸了起来,将一托盘一托盘的生铁锭从船舱中搬运到岸上的铁轨上,又在几艘瀛山矮马的拖拽下奔向了西边的库房。
季国风正巧看到了这幅场景,于是趁机对身边的孙长天说道:“看,从莱芜来的生铁,到了这边还得重新煮成铁水,得浪费多少燃料啊。还不如直接在原产地设置炼钢产线,一步到位炼成钢呢。”
莱芜由于地处“边陲”,在发展上一向受到大会的限制。据某些股东的想法,那里只需要做原料产地源源不断往五龙河输送铁矿石和煤炭就好了,当初要不是因为运力的限制,是不会同意在那边建设高炉把铁矿炼成生铁的。但是季国风不这么想,他认为莱芜煤铁双丰,发展潜力不是五龙河这边能比的,本就应当发展成大型煤铁基地,至于安全问题……在不断膨胀的东海军力面前,根本不是问题。只是政策上一直放不开,前几年借着改革权益分配的机会,在那边设立了一条炼钢产线,但是后续的扩大就不批准了。而随着五龙河对于煤铁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莱芜那边用于铁矿和煤炭等初级采掘业的产能比重又快速回升了起来。所以季国风现在抓紧每一个机会游说股东们解开对那边的限制。
孙长天耸耸肩,说道:“有道理,不过我倒是无所谓,你们有这功夫,不如把精力放在扩大产能上,在哪边增产不是增?这么下去,月产万吨的目标哪年能到啊?”
季国风自信地说道:“这个好说,我们煤铁复合体的闭环已经完成,以后可以自我增殖,只要投资给足了,扩产是很快的!”
“煤铁复合体?闭环?”孙长天一脸懵逼,“什么意思?”
季国风指了指河上那一排大水车,说道:“之前的炼钢产能,是我们用外力强行催生出来的,产能因此也受到这些外力的限制。而这几年的技术突破,尤其是蒸汽机和煤气相关技术的成熟,使得这个煤铁复合体彻底完成了闭环。
蒸汽机摆脱了水力的限制,使得从采矿到机械制造这一系列环节的产能都得到了提升。而蒸汽机的制造和使用也只需要煤和铁,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煤铁反过来又能部署更多的蒸汽机,整个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同时,煤气解决了高能燃料和夜间照明的问题,使得这个复合体可以持续工作。剩下的就是自然发展的问题了,体系自己就能不断增长壮大,要担心的,反而是原料和运力能不能跟得上,所以这个体系最好还是建在煤铁产地附近。”
孙长天摆摆手,说道:“听上去不错……算了,这还是你们专业人士操心吧。走,我们还是去厂子里看看吧。”
说完,他便朝厂区走去了。季国风耸耸肩,也跟了上去。
大铁厂的规模已经今非昔比,占地面积已经不亚于寻常的小城。地上为了运输方便铺设了蜘蛛网般的钢轨,为此厂区又在各关键节点配置了安全员,以防不熟悉情况的人走错了地方发生事故——这种事故是经常有的,要知道现在厂区之大,即使是厂里的工人也很可能不熟悉隔壁片区的情况。
两人在厂内几名高级安全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新建成的四号高炉附近。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