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露天甲板(1/ 2)
如果把露天甲板从前到后分为四段的话,火炮是布置在第一、三、四段,中央靠前的第二段是空出来的。这一段也是李涛刚才走上来的楼梯的位置,有一个面积相当大的天井,位于这一段露天甲板的正中,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在风帆时代的舰船上很常见,是从艏艉楼过渡到平甲板之后的必然设计,而且也便于装卸货物,的确是有必要的。而且炮舱一打起炮来硝烟弥漫,必须得有足够的出口通风才行。所以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等人设计这型船时还是尊敬先人经验,乖乖在露天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天井,只在两侧留下两道走廊区域供艏艉部通行,就像两道桥一样。
这两道桥也就是所谓的“Bridge”,后世之所以把舰船的舯部建筑称为“舰桥”,这里就是最初来源。
呃,别说,梁恩还真在天井后方设了一个指挥用的“舰桥”。
烈焰级的平甲板设计很先进,但也有个小小的缺点,那就是没了艉楼之后,艉部的视野就不够好,操舵很不方便了。所以,韩松就将指挥作业与操舵作业分离,将指挥部设在视野好的地方,再通过信号指挥艉部的舵手操舵。找来找去,视野最好的地方就是舰桥这里了,既足够靠前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又不过于靠前以至于忽视了艉部的情况,同时也与炮甲板只有一个天井之隔能随时了解并指挥船舱内部的情况,可以说统揽全局。
所以最后,“舰桥”就真的设置在了舰桥附近,看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啊。
顺带一提,烈焰级变大之后,对舵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她是专业的海船,不用考虑浅水需要升舵的情况,所以舵也改成了强度更高的固定式舵。因为舵更大了,转舵所需的力也变大了,所以烈焰级的舵轮要大得多,而且是由两个舵轮并联在一起组成,必要时可以多人共同操舵。至于指挥,也很简单,平时只要靠吼就行了,如果战时炮声大听不清,舰桥就打出旗语指挥。海战时间动辄以小时为单位,不差这点延迟。
舰桥的结构并不复杂,只是在天井和桅杆之间设置了一个低矮的小屋子,为了不挡风,高度没有超越两侧的舷墙太多。屋顶四周有护栏,可以登上去观察船只周边的情况,平时军官们就是站在上面吹风指挥;屋子里面放置着常用的航海仪器和图表的备份,技术军官一般在里面进行作业,天气不好的时候指挥官也会躲进来。
此时天气不错,舰桥上,本舰舰长潘学忠少校正在指挥船员进行最后的停泊作业,舰队提督韩松带着魏万程和林大力两人也在上面参观,再加上原先就在的几个海军实习军官,一下子还挺挤的。
李涛走上舰桥,一下子就感受到海风迎面吹来,然后就听到林大力哆嗦的声音:“嘿,我说韩松啊,你真不打算把这舰桥加道围墙?现在年轻,随便吹吹海风不要紧,等将来老了,不怕关节炎啊。”
韩松一皱眉头,还没说话,就听到李涛的吐嘈声传来:“你才几岁,就想着关节炎了?暮气太重了吧。”
林大力转头看见他,嘿嘿一笑,说道:“不小了啊,时光一去不回头啊。”
如今已经是东海商社登陆的第九个年头了。对于大部分股东来说,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开始逐渐奔向定义模糊的中年时代,不少人孩子都开始上小学了,而年龄最大的几位已经需要全职保姆照料了。
这样的事实令不少敏感的股东都百感交集,虽然现在他们还干得动,还是东海体系当之无愧的灵魂与核心,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是百年后呢?
当他们无力奋斗在第一线的时候,东海商社这艘大船又会驶向何方呢?是会继续蓬勃发展,还是被时代所同化而渐渐沉沦?一想到这点,如何不令人伤春悲秋呢?
当然,林大力此时未必想到了这么多,只是被海风吹得直哆嗦的时候的恶毒吐槽而已。他这人一向就这么让人不待见,要不是之前在临安的舆论操作做得不错,不知道还要惹来多少嫌弃。
舰桥上的气氛一度非常尴尬,魏万程赶紧拉着林大力走了下去。
李涛耸耸肩,走过去拿起来程的航海记录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就惊喜地喊了出来:“12节!真能跑出这样的速度来?这不是比星火级还快了一级吗?”
说到这个,韩松顿时就来了精神:“哈哈,那也就是极端情况下跑出来的,要不是复现了几次,我还以为记录仪坏了呢。不过也做不了准,正常情况下跑个11节也就顶天了。这也算不了什么,参考历史数据,一艘设计合理的巡航舰,就该有这样的极限速度。我们的烈焰级真正厉害的,是在风向不好的时候速度也不慢,我从长江口一路过来,经常在弱风的时候用六七节的速度超过一些龟爬似的旧式硬帆船,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啊!”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