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42章:诸国莫能当之

第42章:诸国莫能当之(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如果以旁观者来观看各自归属的军队推进状态,会发现智氏和范氏的军队有相同点。

他们推进时不但队列保持得整整齐齐,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不慌不忙的意思。

与之相反,即便是作为山东霸主的齐国,他们的军队在运动状态下,队列很快就出现了扭曲的状况,其余郑军、宋军、卫军的阵型扭曲就更严重了。

晋军这边率先射箭,随后联军进行了反击。

各自军队打头的士兵,绝大多数皆是手中持戈,他们面对落下的箭矢只能齐齐摇摆手里的战戈试图挡住。

战戈有好多种,步兵一般携带的是一种中等长度的戈,援(用于勾、啄的刃)加上柲(木杆)约是两米长。

另外就是总长度不会超过一米四的短戈,还有长度超过三米的长戈,后者一般是战车兵在用。

排列整齐又是双手握住战戈的姿态,齐齐摇摆还真能挡下一部分的箭矢,着实是无法拦下只能挨射了。

两边都在射箭,惨叫与痛哼开始频繁出现,倒下的人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是箭矢不利吗?有点。

再来就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军队,安排在前方的士兵基本都有穿甲,以缣帛夹厚绵制作的“练甲”最多,再来就是牛皮甲了。

像是犀牛皮、鳄鱼皮做成的皮甲,一般是给甲士穿,普通士兵没这个待遇。

身上有穿甲一般能有点挡箭的作用,哪怕是没有彻底挡住也能阻缓箭镞的穿透力。因此中箭不会立刻毙命,大多是中箭之后又连续激烈运动,没有多久之后失血过多陷入休克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导致流血过多而亡。

“可惜了,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训练‘箭阵’啊!”智瑶看到已经发生白刃战,不由那么想。

不是很多人一块射箭就叫箭阵,描述起来篇幅较长,暂时不提。

因为是列阵互相逼近交战的关系,战场上显示的是不同阵营的士兵,他们互相靠近之后成了一种“战列线”的交战方式。

什么个景象呢?就是一个个方阵互相靠近,前排的士兵用战戈不断攻击敌人,并不是互相对冲就是混成一团的乱战。

如果老智家的弓箭手训练过“箭阵”的话,哪怕是进行白刃战阶段,有过相关训练还是能利用“箭阵”覆盖“战列线”后方敌军的。韩氏的善射,基本上就是这么发挥的。

只是越过己方“战列线”的士兵射箭而已,有什么难的?这个是现代人知识量足够产生的想法。简单的说,现代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近现代还有大批文盲不懂,何况是远在春秋晚期?涉及到集体的操作就更难了,比如一个人跳绳是那么回事,十个人一起跳绳又是另一回事。

智瑶第一次看到大规模的交战,对于开战之前战车向左、右、后离退,战场空间被步兵填满,多少是有点不能理解。

事实上,什么都要学了才能懂,智瑶能对战略和战术提意见,临阵指挥则是另外一回事,需要的知识量可一点不少,尤其是基本常识。

这样的交战很难一时半会分出胜负,比拼的是双方士兵的意志以及体力,哪一方的意志先崩溃就会被一再推着后退,一后退让己方阵势变形,基本上优势方的战车部队就能发挥了。

话说,说好的超乘者斩呢?这个说的是常规状态,开打后不是这么一回事。

要说战场上什么声音最密集,毫无疑问是战戈的磕碰声了。

子路没有干亲自冲阵的事情,他主要是足够靠向前方,观察有没有可乘之机,下达某个方阵进行什么样的攻击方式。

交战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似乎一时半会也没有分出总体胜负的机会?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北宋大法官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谍影凌云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朕乃一代圣君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