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穿越架空 > 建文天下 > 第一百〇三章 军事改制

第一百〇三章 军事改制(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之后两天,朱椿都待在府中,没有去宗人府,理由就是身体不适。当报到朱允炆这里时,朱允炆表示的极为关切,派总管太监刘振、太医等一干人等前往探望。蜀王闻报后非常感动,经过太医的悉心诊治后,发现蜀王没有什么大碍,只不过是最近太累了,身体有些虚弱,虽然如此,但刘振还是在蜀王府待了一个多时辰后才告辞离开。

刘振回宫后,向朱允炆禀告了一行的见闻,朱允炆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

选择蜀王来做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因为其“贤明”,不如说是蜀王运气好,在朱允炆需要一个人的时候,蜀王正好出现在他面前。而且朱允炆相信蜀王只要不傻,一定会按照自己给他定出的路走下去,但如果他要是冥顽不灵,那也怪不得别人了,幸好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切都还在预料之中。

这些只不过是小事而已,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军事改制。

经过多年的规划部署,大明逐渐形成了卫所军和近卫军并存的局面,在朱允炆看来,近卫军是野战部队,其职责是对外征战和镇压国内大规模的叛乱;而卫所军则属于地方卫戍部队,职责是绥靖地方以及镇压小规模的土匪和叛乱等。

在朱允炆最初的设想中,是打算将卫所裁撤为县,散兵归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朱允炆却发现了卫所制还是有其优点的,比如在明初,卫所军的战斗力并不算弱,军官贪腐尚不算严重,最关键的是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如平定朝鲜、开拓东北时,可以直接调集卫所军进行军屯,这大大降低了移民实边的成本,加快了边疆开发的速度,所以最终朱允炆决定卫所制保留,但近卫军也要建立,两者并行。

但是这对原有的五军都督府、兵部的指挥体制造成了挑战,近卫军规模过于庞大,满编的话人数可以达到十五万人,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都是职业兵,不需要屯田,理论上可以每日训练。朝廷的文臣对近卫军及其反感,一方面是近卫军耗资巨大,这些年增加的商税大部分都用来供养近卫军,而官员的俸禄还没有完全补齐;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如此精锐的军队,如果没有作战任务,很容易引起了动乱。

对于武将来说,对近卫军的感觉则很复杂,一方面是近卫军非常精锐,打仗有把握;另一方面则是近卫军太受重视,其中的军长、旅长都是新晋升的年轻军官,都是皇帝精心挑选的,可以想见,他们将来必然是大明军界的新贵,那么其他的军官怎么办呢?那些都司、同知、佥事,甚至公侯伯爵呢?从朱允炆推出军衔制,并逐步提倡在军中以军衔、职位称呼时,大家也逐渐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那就是洪武朝的公侯伯领兵的时代要过去了,替代的是上将、中将、少将领兵。所以那些空有爵位,却没有军衔的二代勋爵,会逐渐淡出大明的朝堂,为了避免家道中落,高级军官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入武学,然后让他们加入近卫军,这样才能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

对于这些怨言和担心,朱允炆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王度在世的时候,两人曾经讨论过这件事情,王度的主张是裁撤部分近卫军,剩余的近卫军编入皇帝亲军,在他看来,这些近卫军是平燕乱、定朝鲜、开拓东北的临时编制,当天下安定的时候,就不需要了,应该散兵归农。

对于朱允炆担心卫所军战斗力下降,将来没有御敌之兵的想法,王度以为朱允炆想的太多了,在他看来,和平年代军队战斗力下降是必然的,是无法改变的,只要保持京军的精锐就可以了,他主张扩大亲军的规模,严格其选拔机制,派朝臣定期点检,这样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这件事情,是朱允炆和王度分歧最大的一次,一直到王度死之前,两人也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在回京途中,朱允炆召集现有的几位老将回京,有武定侯郭英、西宁侯宋晟和江阴侯吴高,这些人都是朱允炆的铁杆拥泵,因为他们的儿子都是朱允炆的伴读,如今都是都司级别的军官,都是中将军衔,其中郭英之子郭钥任北平都司、吴高之子吴升任辽东都司、宋晟之子宋瑄任绥远都司,绥远都司其实就是以前的山西行都司,建文二年,根据朱允炆的诏令,山西行都司的驻地从大同转移到绥远,所以这三个人实际上控制了大明北疆的全部兵力,可谓位高权重,简在帝心。

建文元年正月十四,三位老将军抵达京师,朱允炆依次召见了他们,和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三位老将军都非常支持,这让朱允炆龙颜大悦。

从十四日开始,朱允炆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参会人员有武定侯郭英、西平侯宋晟、江阴侯吴高、长兴侯耿璇、兵部尚书齐泰、户部尚书郁新,刘璟、解缙、杨荣、杨士奇、王艮等军机处官员列席,负责记录和总结;另外五军都督府同知宣信、朱信以及航海侯张赫之子张荣也列席参加,他们是朱允炆特旨列席的,因为会议中要讨论水师独立成军,改名为海军的事宜......

会议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不相让。

对于文官来说,遏制武将势力的膨胀、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是自宋朝以来士大夫们天然的梦想,所以他们极力支持朱允炆提出的监察使制度,但他们反对监察使由武将担任,主张由都察院派员担任,而且还要成为永制;同时他们还主张粮秣、装备的补给以及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都交由兵部负责。

对于武将来说,根据山东剿匪大军的官员配备,以及近卫军的军制,设置监察使已经是定局,所以他们只能支持,但极力反对文官担任监察使,主张按照近卫军的编制,由武将担任监察使;同时他们也不敢支持粮秣、装备补给由五军都督府负责的建议,因为当初的大都督府就是因为权力过大才被分拆的,所以他们建议成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粮秣、装备补给,这样既可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又避免文官插手;至于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他们坚持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同负责,这也是原来的做法。

对于海军单独成军,老将们没什么感觉,他们对水战也不懂,而宣信、朱信、张荣等人倒是非常兴奋。

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刘璟提出了另一种意见,他指出京师滨江临海,江海虽然是天然的屏障,但是如果水师出现问题,就如这次的洛海潮一般,那么京师就危险了,所以建议将水师采取类似近卫军的方式,将精锐舰队改编为皇家近卫舰队,其他内河以及岸防水师,则归属独立出来的海军都督府。

对于近卫军的指挥问题,刘璟主张仿造军机处参谋司的方式,设立总参谋部,直接指挥近卫军,当然皇家近卫舰队也归总参谋部指挥;另外设立总监察部,负责军纪监察、士兵素质教育以及饷银发放,同时为了避免总监察部权力过大,刘璟建议成立总军需部,负责粮秣补给、装备更新等工作;至于争论最厉害的兵员补充和将领晋升问题,刘璟主张按照兵员选拔由兵部负责,即兵部只负责选拔合格的兵员,但兵员的分配、成军由五军都督府负责;军官的晋升由五军都督府和总参谋部提出名单,兵部负责筛选,最终将级军官由皇帝颁布圣旨晋升,低级军官的晋升则可以由兵部决定。

听完刘璟的建议后,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来。在座的人都不是傻子,刘璟的建议其实就是皇帝的建议,所以每个人都在心中盘算,皇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如果对自己不利,应该从哪个方向反驳?如何反驳才能让皇帝认为自己是出于公心?而不是出于小团体的小算盘呢?

高坐于帝座上的朱允炆居高临下,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群臣知道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所有的讨论都会以此为基础,这个是自己结合后世的制度和大明的现状思考出来的制度,自己虽然认为比较适合,但还是要经过群臣的讨论,毕竟在座的官员的智力水平和见识都是大明比较高的,如果他们认可了,那么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海贼之型王迦勒底鹰掠九天重生三国当皇帝柯南世界的次元通灵人穿越之极限奇兵朕的大秦不可能亡反穿越调查局活在崩坏世界放开那只宝可梦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