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一十八章 塞上长城当自诩(1/ 2)
《大汉帝国史》对于“疏勒河会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经给予了极高评价。作为一部以“信史”著称的煌煌巨著,后世研究者普遍认为,它对于当时的事件记载,十分详尽可信,并没有一点夸大的成分。
河西战役胜利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匈奴草原整个的西半部分都被汉军和西域各国所组成的联军共同占据。他们对于匈奴骑兵在这块地区内的小部分零星残余势力和一些顽固抵抗的牧民,进行了残酷的消灭。
这个过程,自然不会记载在史书上。等到局势全部平静以后,草地和荒漠上的血迹渐渐的凝固消失,那个时候,夏天的青草在雨水的灌溉下,已经疯狂的成长起来,所有杀戮过的痕迹都已经荡然无存。西域各国的民众才忽然意识到,也许匈奴人真的已经没有能力再回来了!
“疏勒河会盟”的结果,报到长安之后,在最快的时间内就昭告天下,可以说,在整个夏天,大汉疆域内的所有郡县民众都沉浸在这巨大的惊喜中。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这都是迄今为止,大汉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辉煌胜利!先不说重创匈奴人夺取半部草原这样的功绩,只单独讲成功打通河西走廊,使大汉与西方世界的通道成功连接起来,这其中的巨大作用,经过朝廷派人的宣讲和各种途径的传播,早已经被天下有识之士所共同认可。更不用说,通过战后有汉朝主导的这次会盟,正式的确立了大汉帝国的领导作用。
在国内并没有受到什么战争的影响而秩序井然的情况下,就已经赫赫兵威震慑西北,西域诸国归于王化,而且达成的条件和收获都是丰厚至极……这样的事,不要说在以前的几位先帝那里没有听说过,就算是放诸到三王以下的这几千年里,也是闻所未闻啊!
因此,在这样的情绪酝酿中,等到秋后不久,这些西域各国的君王们根据承诺联袂东赴长安,在未央宫朱雀门广场前觐见大汉皇帝的时候,搞得整个天下全部沸腾,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作为当时“疏勒河会盟”的许多亲历者,都曾经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过回忆的文字,希望把这件有幸参与过的重大事件能够以比较全面的方式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子孙,当作激励。
这其中,曾经涌现出几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汉赋华章,为后人所吟哦称颂。这些文字的书写者,当时的身份或者是身为太子属官,或者是军中书记,他们都以不同的视角对这件事加以记录和赞颂,表达了深深的豪情。
而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侍中东方朔所写的《汉魂赋》流传最广。而这篇赋中最激励人心的豪迈词句,早已经流传千古,为万人传颂。
“汉血忠魂,梦绕万里边关浩瀚。铁骨丹心,护佑天下长治久安!”
除去赞颂皇家的那些成分之外,汉赋之中的这种慷慨激昂色彩,其实就是源自这一次次的金戈铁马、塞外风尘。
其实关于这个时期的文学词赋,后世之人,还是有许多遗憾的。他们的遗憾在于,身为在朝堂、外交、军事诸般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元召,偏偏在这个时期的文学领域,并没有留下什么令后人传诵的词章。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佳句在他随口说出时被身边的人记下而得以流传,但他却没有正儿八经的认真写下一篇词赋传世。
这样的遗憾,总是不免令后来的仰慕者们耿耿于怀。在他们想来,相比较起这位伟大人物在别的不同时期所写下的那些经典名作,如果他肯在这苍凉雄阔的草原大漠间挥毫落笔的话,那样的文字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吧!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留下的遗憾也只能成为了永久的缺憾。非是元召故意不去写什么文章词赋,而是现在的他忙的要死,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剽窃”历代那些著名的塞上诗词了。
这种忙,来自各个方面。在这个可以说是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样的混帐话,不知道曾经耽误了多少家国大业!
做事的成败在于细节!这才是真理。尤其是在与外族和番邦的交往中,更是要张弛有度,恩威并施,随时注意有可能容易疏忽的细节之处,方能把握大局,决定成败。
大胜的捷报和元召的奏章到达长安之后,皇帝刘彻龙颜大悦,全部照准实行。从各地郡县抽调组成的戍边军队几万人,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编完毕,并星夜兼程的奔赴西域而来。
这支军队被任命为大汉西部军团,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的接管赤火军的驻防,把由元召亲自划定的几块区域作为他们的临时驻扎营地。以军事手段震慑所辐射的地区,牢牢的把这些地域控制在手中,以便于为随后接踵而至的四个西域大汉郡县治所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疏勒河会盟”自然是一次各方面都得到利益保证的大会。西域所有来参加的国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汉朝承诺,可谓是皆大欢喜。而大汉帝国提出的主张,自然也没有人敢于反驳。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