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开局一条小渔船 > 第132章 不破不立

第132章 不破不立(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顾鲲是很不喜欢跟设计师讨论具体技术方案的,一来是他相信术业有专攻,二来是一旦讨论了,就容易限制住思路的发散性。

项目经理从来都是要暴君的,老子管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提需求的人想那么多还立个几把毛的项呢。

可惜,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让他不得不破一次例。

在顾鲲一张一弛的询问下,同济建院的设计师们,很快在童院长的引导、梳理下,把几个主要难点,拿来大吐苦水:

“这个项目,您非要盖800米的话,最大的问题还是地基和主体结构承重的风险。我们不知道地基要打多深、目前也不知道地质的基础。即使知道了这些,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分应力承力结构,恐怕也撑不了那么高,600多米就是极限了,这是行业公认的。”

这番话,外行人不一定听得懂。稍微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强调“现有结构的承重柱体系”,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就连自己本身的楼层自重都撑不住了。

举个例子,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直筒子摩天大楼,比如芝加哥西尔斯,纽约的世贸双塔,都是那种结构。

最外圈因为是玻璃幕墙,所以外墙其实是不承重的,就是挂在内侧的承重墙上的,用承重墙横向伸出去的钢筋桁架把最外圈拖住(可以理解为普通住宅那些伸出去凌空的阳台,就是用圈梁或者桁架托住的)

但是,因为这些承重墙也是要可通过的,要在承重墙上开门,所以承重墙的厚度有极限,钢筋的占比也有个极限。

如果为了把楼进一步盖高、就把钢混承重墙加厚,加到一定程度就出现边际效应了。再往厚加,下层承重墙的开口(比如门和通道)承受的应力集中、种种其他杂七杂八的建筑学专业术语上的效应,就会让加厚变得得不偿失。

对于外行看热闹的人而言,细节不重要,只要知道“加厚承重”这招是不能无限加的就行。

但这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把承重结构的下层做成彻底闭环封死的状态,不允许留门,不允许留通道,那就不会在这些薄弱点被压垮了。不过这样就会导致某些楼层和区域非常浪费——

一整层的承重墙都是没有开口没有门的,承重墙内部的空间不就无法进入无法利用了么?那你还盖那么高的楼干嘛?直接盖实心的金字塔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到西尔斯和世贸双塔为止,前人没想过去突破这个极限,经济上太不划算了,大洋国人又过了刚刚暴发户富起来的早期阶段,犯不着再为了世界第一高楼折腾。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吉隆坡双塔,也是那种落后结构,所以他们破世界纪录的程度才如此局限,只是在尖顶上做做文章。

600米到800米,需要的是彻底推翻现有底层结构的船新方案!

幸好,顾鲲虽然不懂建筑,好歹也在交大海院读了四年本科,工程基础还是在的。

更重要的是,他大致了解过后世迪拜塔和沪江中心大厦这些的粗略结构特色。

他只能拿出纸笔来,跟设计师们纸面讨论:

“承力结构的事儿,现有世贸双塔这一类的方案,确实有瓶颈。但是,如果把承力筒做成绝对封闭、没有开口没有门没有通道,那不就回避了你们刚才说的弊端,可以无限加厚来提升承重极限了么。

当然了,承重柱体肯定还是要带有一定锥度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你们都是行家,肯定知道这些常识。越往下越厚、越往上越薄嘛。”

所谓锥度,就是很多柱体加工的时候,要下面大一些上面小一些。

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看路灯杆电线杆,仔细量一下你就会发现路灯杆都是下面粗的,一般是4度的锥度率,接过市政工程的设计师都懂。(我当年也做过接市政工程的设计师,七八年前了吧,那阵子LED行业市政节能改造这些很火)

这些常识,同济建院的大牛当然毫无交流障碍。

不过,他们仍然很是惊讶:“这么搞,承重圈以内的空间不就绝对封闭、浪费了么?没门没通道的房子怎么用?”

顾鲲下嘴唇压住上嘴唇,轻蔑地吹了一下额发:“切,你不知道,我盖这个楼就是抢世界第一的嘛?你跟我讲什么实用性、建筑面积利用率?要不是直接盖个实心金字塔有作弊嫌疑、还没法供游客观光,我早特么直接盖实心的了!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影视:人生新体验我在诸天逐渐全知全能仙人只想躺着当偶像恋爱时活着全网黑:死后你让我成为传奇我的夫人是神捕这个演员刑啊斗罗:一卷山河社稷图没野心的影帝港综,捉诡成仙从猛诡差馆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