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第四十七章 新的目标

第四十七章 新的目标(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之后的几天,许秋又做了两批器件,一批是重复PEN基片的,另一批是在同样实验条件下玻璃基片的。

PTB7-TH体系中,PEN基片的最高效率提高了一点点,达到了8.20%。

而玻璃基片下的标准样品,最高效率可达10.26%。

这个数值,相比于他之前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10.68%,稍差一些,可能是器件结构不同造成的。

PEN基片不能高温热退火,所以用的是PEDOT:PSS传输层的正常结构,而之前使用的是氧化锌传输层的倒置结构。

此外,虽然重点在于PTB7-TH体系,但是许秋也做了P3HT体系。

主要是为了让文章数据更加丰满一些,同时也说明这种柔性衬底的加工方式具有普适性。

再之后,许秋完成了各种表征测试,包括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ELIV测试等,还拍了一张用两只镊子弯曲PEN基片器件的照片。

在实验进行的间隙,许秋也在同步以论文的形式,写项目的结题报告。

这个时候,他前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再加上他还可以随时向学姐请教。

因此中文论文写起来压力并不大。

正文部分,许秋先将四组器件编号,PEN基片的PTB7-TH、P3HT体系,分别为1#、3#,玻璃基片对应的体系分别为2#、4#。

然后,主要就是比较玻璃和PEN这两种基片的不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像是光学性能,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都是直接测有效层薄膜的,数据对两种基片的器件都是一样的。

所以不需要比较,直接将得到的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就可以了。

比如:1#、2#有效层共混薄膜的主要光吸收范围在550-750纳米,最高吸收峰位置在680纳米处,3#、4#的主要光吸收范围在300-600纳米,最高吸收峰位置在530纳米处。

荧光光谱则相对复杂一些,两种体系都需要分别测试给体、受体单独组分薄膜和共混薄膜的荧光光谱,然后计算荧光淬灭效率。

不过,同样是看图说话,也没什么难度。

而像是CELIV,则是对电池器件进行表征,那么不同样品编号的器件测试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

许秋的测试结果:

1#的载流子迁移率是1.2E-4厘米平方每伏秒,2#是2.5E-4厘米平方每伏秒,显然2#更高一些,但两者在同一数量级。

因为2#对应的电池器件性能更好,就可以解释为,载流子迁移率的提高导致了器件性能的提高。

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比如迁移率的提高会减小电荷复合情况,增大短路电流密度等等。

但如果反过来,假如他的测试结果为:

2#是1.2E-4厘米平方每伏秒,1#是2.5E-4厘米平方每伏秒。

那么就可以一笔带过,说两者载流子迁移率相差不大,在同一个数量级,或者说载流子迁移率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不大。

许秋最开始阅读文献的时候,就时常疑惑,对于同样的一个实验现象,为什么有的人说是XX原因,有的人说是YY原因,还有人说是XXYY原因,难道学术界里就没有一种统一的观点吗?

后来,随着文献阅读量的提升,他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材料,或者说所有的实验学科,所有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其实都是猜想,理论永远是落后于实验的。

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如果那样的话,直接开几台超算,算出最优结果就行了。

真实情况是,研究者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然后通过这些实验数据,来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

但即使这样建立的体系,可能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给理论打补丁。

同时,其中还会有很多现象难以解释,这个时候,行业大佬们就会提出很多种观点。

而其他研究者们在发表论文时,也会对这些现象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就类似于辩论。

最终,学术界可能只剩下一种统一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多种观点并存,抑或者在将来又有新理论将之前的理论完全推翻。

…………

一周过去,许秋完成了项目结题报告。

同时,他也收到了系统提示。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从迪迦开始的无限之旅四合院:从认一大妈当干妈开始深海渔夫没野心的影帝当偶像恋爱时漫威的人形天网这个演员刑啊我的夫人是神捕说好的钓鱼,你怎么抽上水了?我在诸天逐渐全知全能
返回顶部